Transit Compartment Model vs LAG Model (转移室模型与时滞模型)
有些口服药物在到达吸收部位前,在消化道内转运需要一段时间,这在PK曲线上,就会看到血药浓度在某某min以后才会开始上升。传统的处理方法(也是现在 主要药动学软件都内置的)是增加一个时滞参数TLAG。加上TLAG以后一般会得到较好的拟合结果,不过,从理论上分析,药物不能在TLAG以后,突然开 始吸收入血,肯定有个变化的过程。见下图的模拟,虚线是LAG模型,实线是TRANSIT模型:
Some thoughts 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Modeling & Simulation
有些口服药物在到达吸收部位前,在消化道内转运需要一段时间,这在PK曲线上,就会看到血药浓度在某某min以后才会开始上升。传统的处理方法(也是现在 主要药动学软件都内置的)是增加一个时滞参数TLAG。加上TLAG以后一般会得到较好的拟合结果,不过,从理论上分析,药物不能在TLAG以后,突然开 始吸收入血,肯定有个变化的过程。见下图的模拟,虚线是LAG模型,实线是TRANSIT模型:
本文的例子是我们在研究鬼箭羽时发现的一个新化合物,当时其绝对构型采用经验规则与已知绝对构型的进行比较来确定的,发表在Natural Product Research上。后来,我们采用量化计算的方式,同样的确定了该化合物的绝对构型,下面详细的笔记,与诸位分享。
学过药动的人都知道生物利用度(F)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,其反映了机体对药物的利用程度。Wikipedia上对生物利用度(Absolute bioavailability)的解释为: In pharmacology, in order to determine 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of a drug, a pharmacokinetic study must be done to obtain a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vs time plot for the…
缘何碎片质更高 反常里面藏玄妙 质谱是一门试验科学,而试验科学的精髓就是尊重试验的结果,这一点是我们搞试验人员必须时刻要牢记的。“试验”不是“实验”,你要不断的去尝试,尤其是别人没有尝试过的东西(包括动手的尝试和动脑的尝试),而不是总重复别人,如给本科生上实验课一样。如何才能体现对试验的尊重呢?!千万不要用自己已知的经验去限定未知的试验现象,这可能也是专家(这里特指那些只会吹嘘,没有实践经验的人,不要对号入座。)的思想一般都比较顽固的缘故吧。专家的头脑中有过多的思维定式,遇到问题多是从自己以往的经验去判断,如果不符合自己的经验,就会下结论“你做的试验有问题,重做!”。
整理文件,看到一篇自己在2005年写的一个计划,希望在博士三年中在“内在修养、健康体魄、事业有成”三个方面有所进步。现在看来,有些东西不仅是博士三年要做的,也是我一生要继续努力的。下面红色的为自己今天的注释,其他为原版的文字,为了保持原样,错别字也没有修改。原始的文档保存在QQ收藏夹中,得以这么多年以后,还可以看到。
麻烦自找自受罪,好事多磨多无果! 早晨很早就来图书馆了,这个周末必须要把两件事做完。已经快中午了,还没有开始。碰到了Prof. M,一直聊她的事情,如果不是另一个PhD的到来,我现在估计还没有脱身。近来一些事情不断的应验,我越来越怀疑这个世界是否是真实的,难道我是在梦中吗?如果我是在梦中,那么是谁在做梦?如果是我,我又怎知是自己在做梦?如果我知自己在做梦,那么我不应该是清醒的吗?
我为技术神癫狂,谁知技术害我伤! 我有一个优点,那就是专一;我有一个缺点,就是太过专一。这个专一与“用情”无关,只是我对技术的一种崇拜状态吧。这种状态让我可以轻易学会别人不敢涉足的一些东西,从而越陷越深。曾几何时,当别人在与女友逛街,或者在游戏中苦战的时候,我却在与我的所谓技术苦恋。在丁香园骨干版有个老帖,里面有@天天 拍的一个照片,从这里可以窥见十年前的我是多么无趣的一个人,但那正是我曾经的乐趣所在。
投机取巧解核磁,暗埋玄机陷深渊 上次说到我被钟老师发配到核磁室学习核磁,后来才逐渐明白这是一步棋,暗含各种权利斗争。总之,谁要把握了仪器,谁就有了发言权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我看你不顺眼,你的样品我就押后做,你不求我十次八次,别想拿到结果。你要着急,可以去其他单位做呀。只是当时单纯的自己没有觉察罢了,每天也就如上班一样,去那里报到。一开始也没有事情可做,就是站在旁边看,有人送样的话,就帮忙登记一下,或者帮他们把样品加上氘代试剂,天气冷的话,用电吹风吹吹结冰的DMSO-d6,其实就是一个打杂的。
首先,我绝没有意思想写“质谱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”这样一篇综述,只是我要写的内容恰恰与质谱和药学沾点关系而已。为什么要写这些呢?也许是想给后来人一些借鉴。当然绝不是非常成功的经验,也不是很失败的经验,更像一些默默无闻的大多数吧。如果您仅对如何成为明星科学家感兴趣,可能我的经历不适合你看;我的经历更适合想混日子而已的一般人。
最近要写关于Caco-2的数据分析的一篇文章,检索到一篇关于Caco-2身世的文章,不敢独享。众所周知,我们所用的绝大多数药物为口服药物,而吸收是所有口服药物开发最重要的一环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,主要有两种动物模型可用于药物的吸收评价,一种是in situ的在体肠灌流,另一种是in vitro的离体肠段。这两种模型都有一些缺点,比如非人源,操作复杂,不能重复使用,难以规模化筛选,动物伦理等。 罗纳德教授(Ronald T. Borchardt)本是一位药物化学家,就是那种搞合成的,与细胞这些生物学内容并不搭噶。在进行了12年的药化研究以后,他被委任为堪萨斯大学药学院药化系的系主任,兼任Solon E. Summerfield杰出教授。罗纳德教授当时就意识到了生物技术、细胞和分子生物药剂学的重要性,他想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。当时的一些制药企业,逐渐意识到ADME性质对新药开发的重要性,在考虑化合物对药效靶点的亲和性和专属性时,同时考虑其ADME性质。 参考文献:The AAPS Journal, Vol. 13, No. 3, September 2011 DOI: 10.1208/s12248-011-9283-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