苯乙基色原酮的裂解第9期:2-(2-hydroxy-2-(4-hydroxyphenyl)ethyl)-4H-chromen-4-one
QD-22的结构仅比昨天的QD-11少一个甲基,所以它们的MS2看上去非常相似,基峰均为m/z 161。由于B环上的甲氧基变成成了羟基,对应的含B环碎片减少14Da,即m/z 123。比较奇怪的是QD-22多了一个碎片m/z 107。
Some thoughts 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Modeling & Simulation
QD-22的结构仅比昨天的QD-11少一个甲基,所以它们的MS2看上去非常相似,基峰均为m/z 161。由于B环上的甲氧基变成成了羟基,对应的含B环碎片减少14Da,即m/z 123。比较奇怪的是QD-22多了一个碎片m/z 107。
QD-11的羟基在C12上,其alpha位容易发生诱导断裂,这是由于氧原子吸电子效应造成的。这种直接的效应要大于羟基在B环上形成大共轭对C11-C12键的影响,在其MS2中可以看到m/z 161为基峰。
今天的化合物与昨天化合物的质谱图几乎完全相同,因为B环上的羟基在邻位或对位,由于邻对位效应,C11-C12断裂以后生成的 结构非常稳定,形成一个大共轭体系,一般这样的反应路径都占绝对优势。
今天去了一趟澳门,大三巴山头的风景不错,空气也很好,真想懒懒的在那里看一下午书,但同行的两位只想早点回家,没有办法。我对澳门比较失望的是其“美食”,吃了两个版本的猪扒包,都难以下咽,还尝试了胡椒饼,
解析到今天这个结构,可以确认我们前面的解析是没有大问题的。这里主要涉及同系列化合物的共有裂解途径问题,这要 求我们在解析的时候,不要孤立的去看一个化合物,而是将结构类似的系列化合物放在一起解析,它们呈现的共同裂解途径经可以互相印证。
今天的第4个结构中除了C11-C12断裂的碎片外,还有与化合物2相同的碎片m/z 121。前天该碎片被归属为C2-C11断裂生成的含B环碎片,今天综合化合物4来看,前面的归属有待商榷,
今天是苯乙基色原酮系列的第3个化合物,看过前两天的解析,这个就顺理成章了,根本不需要过多解释。
今天继续解析苯乙基色原酮的第二个化合物,与昨天的化合物相比,其B环上的羟基在间位,即3’位。在其二级质谱图中可以看到,它生成了自由基离子m/z 160,及一个新的离子m/z 121,原文中缺少对这些离子的归属。仍是按昨天的思路对这个化合物的裂解途径进行分析。
这个化合物是来自沉香中的一个2-(2-苯乙基) 色原酮,原文中分析了10个此类化合物的裂解,详细研究了其中三个同分异构体的裂解,QD-6是其中一个。作者认为这类化合物先发生C11-C12的均裂(乙基部位),形成分子-离子复合物,然后再发生分子-离子之间的氢转移、电荷转移等,从而生成对应的碎片;作者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三个同分异构体的质谱图存在差别,并用Gaussian 03计算了反应路径的能量变化。总体来,这是一篇不错的小文章。